老年乳腺癌患者是一类相对特殊的患病人群,其临床特点是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多以生长慢、病程长、发生淋巴结转移相对较晚为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乳腺癌的患者越来越多了。有报道,欧美国家70岁以上老年乳腺癌患者占所有患者的30% 。乳腺癌的发生严重地影响了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而老年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在近年才逐渐被关注,美国监测、流行病学与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资料显示,从60岁以后乳腺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中75~79岁和85岁以上分别是发病和死亡的高峰年龄,对中国2000年和2005年乳腺癌年龄特异性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分析显示,我国2000-2005年的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升高趋势,其中45~54岁既是发病高峰年龄又是死亡高峰年龄,而且死亡率自54岁之后一直居高不下。由上可见,与国外约50%新发乳腺癌患者的年龄≥65岁不同,我国60%为年轻绝经前患者,但随着时间进展,我国患者年龄可能也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老年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肿瘤较小、发展较慢,腋窝淋巴结较少发生转移,分化较好;②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者较多(约占70%~80%);③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者较少。正是由于这些特性,老年患者的预后较年轻患者好。但由于老年患者更易伴有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为其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应引起重视。
一、老年乳腺癌的诊断
乳腺疾病定性诊断的目的在于早期发现乳腺癌,文献统计:乳腺隐匿性病变约20%~30%为乳腺癌。在老年患者,若钼靶上发现异常阴影,应较青年患者更多考虑恶性病变的可能性
常见的老年人乳腺癌的诊断检查有:
1、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老年人乳腺癌的诊断检查方法,包括钼靶X线摄影和干板摄影,是目前符合率较高的诊断方法,以前者为多用。
2、乳腺导管X线:造影导管内上皮的恶性增生,可以完全阻塞导管,发生在末端导管和腺泡上皮的癌,常常见不到导管的梗阻,但是导管壁有充盈缺损和不规则的改变以及在极小的导管分支区见到恶性的微小钙化点。这也是比较常见的老年人乳腺癌的诊断检查。
3、超声检查:这同样是比较常见的老年人乳腺癌的诊断检查方法,主要包括乳腺癌的声像图和液晶热图检查。
二、老年乳腺癌的治疗
对老年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原则包括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目前仍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除患者属晚期肿瘤,广泛转移失去手术意义或合并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外,均应手术治疗。一般认为只要全身情况较好,年龄在≤75岁,分期属于I、II及部分III期病例,即使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可以经过围手术期处理后行改良根治术捌,但如果全身情况或症状不能明显改善者可考虑单纯乳房切除术或乳房象限切除。因此,治疗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老年患者辅助治疗应综合考虑年龄、受体、淋巴结等因素,对激素受体阳性老年患者可考虑术前新辅助内分泌治疗.
1、局部治疗
保乳手术
在美国乳腺与肠道外科辅助治疗研究组(NSABP)B06研究中,虽然术后放疗可降低接受保乳手术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复发率(P<0.001),但接受全乳切除术、保乳术及保乳术+放疗等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总生存(OS)并无显著性差异。早期乳腺癌临床试验协作组(EBCTCG)2000研究15年随访资料显示,对于淋巴结阴性和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加或不加放疗的死亡率分别为26.1%对31.2%及47.9%对55.0%。 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22881-10882研究10.75个月随访结果显示,5318例保乳术后镜下无肿瘤细胞的患者在接受全乳放疗(50 Gy)后,局部瘤床加量组和不加量组的生存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对于接受保乳手术的老年患者,切缘应该保证达到阴性,术后可以接受他莫昔芬治疗,必要时可加用放疗,但不推荐常规使用。
全乳切除术
对于肿瘤比较大而不适合接受保乳术,腋淋巴结有转移或保乳术后切缘阳性的老年乳腺癌患者,可以给予全乳切除。对于局部晚期患者,建议全乳切除后加用放疗,必要时加化疗。但应该注意的是,放疗可能带来一定的并发症,如皮肤反应、组织纤维化、上肢水肿等。几项探讨不同照射方案的临床研究显示,乳腺癌患者术后并不适合接受短程大剂量照射,而更适合总剂量为45~50 Gy、5周内完成的照射方案。
腋窝淋巴结处理
目前,对腋窝淋巴结的常规处理包括腋窝淋巴结清扫和前哨淋巴结活检。NSABP B04研究显示,对临床未触及明显淋巴结肿大的早期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对生存的意义不大,必要时可行前哨淋巴结活检。而且,在接受他莫昔芬治疗的≥70岁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中,对于临床无明显腋窝淋巴结肿大者,不推荐常规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
2、辅助治疗
化疗
早期乳腺癌临床试验协作组(EBCTCG)随访15年的报告显示,化疗对>70岁患者的疗效劣于<40岁患者,两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降低12%±11%和40%±6%,死亡率分别降低13%±12%和29%±7%。焦尔达诺(Giordano)等对SEER数据库中41390例年龄≥65岁的Ⅰ~Ⅲ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分析,11%的患者接受了化疗,其中53%接受CMF(环磷酰胺+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41%接受蒽环类+紫杉类治疗。结果显示,化疗对于淋巴结阴性者的疗效并不佳,但对于淋巴结阳性者,尤其是ER阴性者疗效较好。四项癌症和白血病工作组B辅助化疗研究(CALGB 7541、8082、8541、9344)对6489例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65岁者占8%)的分析显示,年龄与无病生存(DFS)不相关,年龄较大者与较小者从联合化疗方案中获益相似。因此,年龄不应该成为辅助化疗的绝对禁忌证,可以考虑对高危老年(尤其是ER阴性、淋巴结阳性)、一般状况良好、预期寿命较长者给予辅助化疗。
内分泌治疗
EBCTCG研究显示,他莫昔芬5年治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和死亡率,尤其是对于≥70岁的患者。近年来,芳香化酶抑制剂(AI)的应用逐渐增多,给药方式包括起始(ATAC研究)、序贯(BIG1-98、ABCSG-8、TEAM研究)或换药(ARNO、ITA、IES研究)、延续(MA.17研究)等。这些研究显示,与他莫昔芬相比,AI可使复发率降低更多。AI的副作用一般可耐受,多与他莫昔芬重叠,骨丢失相关副作用如骨痛和骨折等多是由于抑制了雌激素的合成造成,但停药后多可得到缓解。AI较他莫昔芬更能降低局部复发危险,而对OS无显著影响。但是,对于绝经后乳腺癌患者,他莫昔芬还是不可或缺的选择。老年患者应用AI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推荐高危,有妇科、心脏等方面合并症的患者选用AI治疗;②初始或在他莫昔芬治疗2~3年后使用;③定期监测骨密度和血脂;④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指南建议,对老年乳腺癌患者可考虑给予AI治疗,但注意不应该经常更换AI的种类。因此,对于老年患者的术后全身治疗,应该综合考虑年龄、激素受体(HR)、腋窝淋巴结以及合并症情况。对于激素受体阳性者,应给予内分泌治疗。
新辅助治疗
塞米拉佐夫(Semiglazov)等的研究将121例HR阳性绝经后患者分为新辅助化疗组(多柔比星+紫杉醇)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组(阿那曲唑或依西美坦),结果年龄>70岁的患者更多接受了新辅助内分泌治疗(32%对20%)。埃利斯(Ellis)等比较了来曲唑与他莫昔芬新辅助治疗4个月的疗效。结果发现,前者的客观缓解率优于后者(临床和钼靶X线摄片缓解率分别为60%对41%,38%对20%),使用来曲唑治疗者接受保乳手术的比例更大(48%对36%)。因此,对于HR阳性的老年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我们也在考虑采用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以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并增加保乳手术的可能。比较术前阿那曲唑、他莫昔芬或阿那曲唑+他莫昔芬新辅助治疗疗效的IMPACT研究显示,三组疗效无差异。有研究发现,术前阿那曲唑新辅助治疗的缓解率优于他莫昔芬,同时增加保乳手术的可能性。有研究比较了依西美坦和他莫昔芬新辅助治疗3个月的疗效,结果前者的临床、钼靶X线摄片和超声缓解率均优于后者,因此建议采用AI进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
三、小结
中国已于2001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7年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具有“老年人口绝对数大、发展快、高龄化”等特点。一般认为,年龄>65岁者发生癌症的风险是<65岁者的10倍,死于癌症的风险为后者的16倍。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我国>60岁的老年女性乳腺癌有明显增多趋势。老年乳腺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表现为肿瘤的侵袭性较低,生长缓慢,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较高,可达70%~75%,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低表达,肿瘤细胞S时象比值较低,属惰性的多等。临床上应根据老年乳腺癌的生物学特点,实施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个体化治疗是指在合理的时间,以适当的治疗方式给予合适类型的患者,从而达到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乳腺癌传统的局部治疗策略是建立在以常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基础上的,而乳腺癌是一组异质性疾病,不同的亚组之间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及遗传学特征,个体化治疗需要利用预测性和预后性的标志物分子检测进行分子分型诊断,为患者选择最理想的治疗。
上一篇:浅谈高血压病治疗